
▶前言
毛岸青是一个平凡中见伟大的人、一名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战士,他不愧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好儿子。——《光明日报》评
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,毛岸青便成为毛主席唯一在世的儿子,直到2007年去世。他的坎坷命运令人同情,他的坚强意志又值得钦佩。
毛岸青因为长期身体不好,而并未担任什么具体的职务,而作为伟人的后人,人们不禁好奇他的晚年待遇又是怎样的呢?唯有走近毛岸青的一生,才能得知答案。
▶藏在书信中的父子真情
毛主席与毛岸青相处的时间并不多,早在1923年毛岸青出生的时候,毛主席就在为国共合作以及党的宣传工作而奔波,从广州到上海,辗转南方各地,就连家中呱呱坠地的毛岸青都无暇顾及。
此后的几年中,杨开慧曾携子找到过毛主席,毛主席也有几次回到家中,但总体来说一家人总是分分合合,以至于毛岸青在儿时关于父亲的记忆并没有很多。
1927年秋收起义前,毛主席回到老家与杨开慧及三个儿子相聚了一段时间,随即便启程赶往湘赣边界准备发动秋收起义。让毛主席想不到的是,他这一走不仅永远无法再见到挚爱发妻杨开慧,就连儿子毛岸青也是等到二十年之后才得以父子团聚。
1930年,杨开慧不幸被军阀所杀害,毛岸青三兄弟只能在外婆和舅妈的照顾下东躲西藏,最终辗转来到上海。
当时的上海正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,尽管党组织做出了许多安排,但还是没有真正保护好毛岸青三兄弟,他们在上海颠沛流离长达五年之久,期间毛岸龙不幸感染疾病夭折,毛岸青也在被警察的殴打中被重击头部,从此便落下了病根。
毛岸青和毛岸英
回忆起那段岁月时,毛岸英曾说:“我除了没偷人东西,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,别的都跟《三毛流浪记》中的三毛一样。”
1936年,党组织终于在上海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,并且在张学良的资助下送兄弟二人前往苏联。至此,14岁的毛岸青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活,更为可喜的是,刚到莫斯科不久他们就与父亲毛主席取得了联系。
毛主席给他们的信里满是关心与喜悦,让毛岸青兄弟感受到了阔别已久的父爱。毛主席在信中鼓励他们努力学习,追求进步,同时也对毛岸青的病情格外关注。
一份份信件跨越万里路途,成为父子间沟通的桥梁。除了书信之外,毛主席还给他们寄过去了许多哲学、文学的书籍,以此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学习中国的知识。
在陕北延安,毛主席拿到了毛岸青兄弟一张合影,这是他们刚到苏联时特别拍下的照片。毛主席拿着照片在房间里反复踱步,思念和牵挂渐渐填满了他的心头。毛主席回想起此前兄弟俩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,内疚与欣喜在心中交替出现。
无论是在国内的毛主席,还是在国外的两兄弟,都对彼此充满着思念。国内的毛主席用忙碌的工作化解对儿子的思念,苏联的两兄弟则从毛主席信件中鼓励的话语里汲取力量,两人一起奋发向上。
1946年初,毛岸英学成归国,毛岸青由于刚考上了东方大学,需要留在苏联继续学业,临行前他写下一封家书,拖哥哥带回国内交给父亲。
父子一别将近二十载,毛主席对两个儿子的思念望眼欲穿,见到长子回国,自然内心十分欢喜,而当他看到毛岸青写给他的信后,喜悦之情更是无以言表。通过毛岸英了解到毛岸青在苏联的近况之后,毛主席挥毫写下了一封充满关切的回信。
在信中毛主席以“岸青,我的亲爱的儿”开头,对儿子的爱已经溢出纸面。他希望毛岸青正在苏联能够继续学习进步,将来回国为人民服务,其中既有父亲对儿子的关爱,又有对儿子的期许。
此后毛主席更加关心毛岸青的成长,父子间的通信也渐渐增多。1947年10月,毛岸青学成回国,但是他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回到父亲身边,原因在毛主席写给毛岸英的信中可以发现端倪。
“告诉你,永寿(毛岸青)回来额了,到了哈尔滨。要进中学学中文,我已同意。这个孩子很久不见,我想看见他。”
然而为了能够快速适应国内的环境,毛岸青还是强忍着对父亲的思念,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。
1948年东北的形势一片大好,毛岸青投入到了克山县的土改工作之中,他虚心向工作人员和当地农民学习,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毛主席得知毛岸青的事情后也为他感到骄傲。
从1937年到1948年,毛岸青与毛主席这对父子间虽然没有见面,但却时常有书信往来,这一封封书信消弭了原本父子失散数年的隔阂,毛主席深沉的父爱让毛岸青倍加感动。两人天各一方,心却紧紧相连。
新中国成立前夕,毛岸青终于和毛主席见面,这对分离二十载的父子得以团聚。然而很快,毛岸青再次遭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。
▶爱情帮他走出那段阴霾
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毛岸青曾长期在苏联生活和学习,他的俄文功底十分深厚,故而被介绍到中宣部担任俄文翻译。在这里毛岸青翻译了《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》等大量俄文著作,受到组织上的诸多赞誉。
这时毛岸青已经二十多岁,也到了该成婚的年龄,毛主席对此也甚为关注。不过毛岸青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,毛主席也逐渐由关心变得焦急。
为了让儿子早结良缘,毛主席还劝他:“你谈恋爱找对象,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!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!”
不久之后,毛岸英与刘思齐顺利成婚,而亲家张文秋则有意与毛主席再续亲家之缘,于是便趁二女儿邵华放假的机会,带其到大连与毛岸青见面。后来在毛主席的鼓励下,毛岸青开始给邵华写信,两人共叙友谊。
原本事情都在顺利发展,但很快变故突生。
朝鲜战争爆发,哥哥毛岸英走上了战场,却再也没有回来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毛岸英在毛岸青心中的地位甚至要超过毛主席,无论是在上海街头流浪,还是正在苏联求学,毛岸英都对弟弟无微不至的照顾。
如今哥哥牺牲在异国他乡,这种变故让毛岸青备受打击,他再次病倒了,并且比过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得多。
为了让毛岸青恢复健康,组织上将他再次送往苏联治疗。刚团聚没几年的父子不得不再次分别,毛岸青与邵华也就失去了联系。而毛岸青这一走,又是数年的时光。
1959年,毛岸青的身体得到好转从而回到国内。由于身体的原因,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展工作,而是留在大连继续疗养。
刘思齐听说毛岸青回国,正好赶上邵华放假,于是便带她一起去大连探望毛岸青。当毛岸青见到邵华时,原本忧郁的脸上露出几分喜色,同时又带有几分惊异,随即便对着邵华打趣说道:“小姑娘长大成人啦!”
那次见面之后,邵华便开始与毛岸青时常通信,两人彼此诉说各自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,又互相鼓励彼此,两颗心渐渐拉近了距离。
毛岸青与邵华经常通信的事被毛主席知道后,他倍觉欣喜,第二年刘思齐与邵华再次去探望毛岸青时,毛主席还托他们给毛岸青带去了一封信。
“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信,是不是?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?邵华是个好孩子,你可以好好地同她谈一谈。”
看完信后,毛岸青便主动与邵华坦露心迹,两人也因此而确立了恋爱关系,毛主席的信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此后为了好好照顾毛岸青,邵华将自己的学籍由北京大学迁到了大连师范学院,但凡有时间她就会到疗养院照顾毛岸青。就这样日复一日,邵华浓浓的爱意让毛岸青逐渐走出了哥哥牺牲的阴霾,人也变得开朗起来。
1962年,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举办了婚礼,毛主席虽然因为公务繁忙并未到场,但却送上了热烈的祝福。
邵华是一个好妻子,他给予了毛岸青无私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,将他带离了那片阴霾,从此在毛岸青的心中洒满了阳光。新婚一年后,小两口一同回北京探望毛主席,毛主席见到他们时喜出望外。
毛岸青这个从小保守坎坷的伟人之子,终于彻底收获了幸福。1970年,邵华为毛岸青生下了儿子,毛主席更是欣喜异常,为孙子取名毛新宇。
毛岸青的家庭圆满了,这是他得以安享晚年的寄托和倚靠。
▶晚年笔耕不辍诉说历史
邵华晚年回忆道:“他是个永远做得多说的少的人,所以他的许多贡献都鲜为人知,他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了不起的事。”
邵华所指的,就是毛岸青笔耕不辍著书立作的事。
由于毛岸青的身体一直不太好,所以在他第二次从苏联回国后便不再担任中宣部的具体工作。不过毛岸青对自己的要求依然严格,他再次坚持翻译了二十余部俄文专著,并且参与了《列宁全集》的编纂,业余时间还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,可谓笔耕不辍。
可是这一切,都是鲜为人知的。毛岸青犹如一头老牛,他把头深深的扎在泥土中,细嗅脚下土地的芳香,用心耕耘着他深爱的土地。
毛岸青为人低调,但对父母的爱却浓烈而炙热。长期以来,他都希望为父亲写一本书,客观真实的刻画父亲伟大的一生,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,1993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,他和邵华终于动笔写下了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》这套丛书。
这本总计600余万字的著作,初版就整整装订了27册,毛岸青和邵华担任主编,全程参与图书的编纂到发行的全过程,其认真负责的态度背后,更是对父亲毛主席的尊重和敬爱。
《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》一文也是毛岸青与邵华一同撰写的文章,其中包含的深情与思念,曾令多少读者潸然泪下,后来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,成为中学生必读的爱国主义文章。
与此同时,毛岸青也是毛主席子女中回韶山次数最多的。1963年毛岸青、邵华成婚一周年的时候,他们就携手重回韶山。此后的四十年事件里,他们更是多次返回韶山祭祖、扫墓,追忆父亲和母亲在这里生活过的岁月。
或许只有在韶山,他才能感受到父母从未离开过他。
晚年的毛岸青非常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前途,他们一家人曾多次重走长征路,深入到革命老区和贫困乡村慰问群众,拥护和支持党的改革开放,并用自己的力量将毛泽东思想发扬广大。
▶埋头一生不负伟人教诲
2007年3月,毛岸青因病去世,享年84岁。
虽然他的军衔自1949年起就是中校,且组织关系一直留在总参,但对于伟人之子,国家还是给予了相当的照顾,在其晚年生病住院期间一直享受着副总理级别的医疗待遇。
不过毛岸青在生活上非常简朴低调,丝毫不在意物质生活,北京西山的住所中,家具、陈列非常简单,一家人的早饭一般都是稀粥、咸菜。
同时毛岸青也是个多才多艺、爱好广泛的人,他遵循父亲的教诲,一生酷爱读书,并且还坚持作词、谱曲等爱好,哪怕身体上不断遭受着病痛的折磨,在精神上也是乐观开朗。
一枝一叶总关情,杜鹃花开送岸青。毛岸青的一生是埋头奉献的一生,他用一生的时间,践行着毛主席对他的谆谆教诲。
最终,毛岸青的墓地设在了湖南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之中,与母亲分别77年之后,他再一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。
参考文献:
1、光明日报:毛岸青不愧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好儿子
2、毛岸青:少年多磨难 老年著述颂党恩
3、冷暖人生:独家揭秘“凡人毛岸青”的生活
4、继承先辈遗愿 建设美好家园(组图)
5、毛岸青告别仪式周末举行 享受副总理级医疗待遇
6、毛岸青告别仪式将于周末在八宝山举行(图)
